云浮市教育局

阅读:239
单位介绍

云浮,又被称为石城,位于广东省的西部,西江南岸,西面与广西交界。地处北回归线南面,介于北纬22°22′~23°19′,东经111°03′~112°31′之间。依傍西江,东接珠江三角洲。是连接广东珠三角和大西南的枢纽。东与肇庆市、江门市、佛山市交界,南与阳江市、茂名市相邻,西与广西梧州接壤,北临西江,与肇庆市的封开县、德庆县隔江相望。辖云城区、新兴县、郁南县、云安县,代管罗定市。户籍人口286.12万(2011年末)。市区距肇庆60公里,距广州140多公里,水路距香港177海里,上溯广西梧州60海里。云浮市盛产大理石(云石),主要是加工大理石。

幼儿教育

民国时期,各县曾经开办幼稚园,列入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各县分别在县城建立县直机关幼儿园。1952年,每县都有1所幼儿园。随后,各县幼儿园增多。 1960年经济困难时期,幼儿园急剧萎缩。到1962年,各县幼儿园共有35所,116班,在园幼儿3378人。1965年经济好转,幼儿教育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幼儿园被挤占,设备被损坏而停办。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幼儿园逐步恢复。并把幼儿教育重点放在城镇及经济发展较快,教育较好的农村。采取全日制、寄宿制、半日制、季节性、学前班等多种形式,实行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集体单位和私人办幼儿园的方针。同时,加强师资培训,委托广州、江门代培幼儿教师。

1981年各县成立幼儿工作中心研究小组,协同社会、学校、家庭培训乡镇幼儿教育工作人员。1982年,成立县、公社、大队辅导网,使幼儿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各县幼儿园的班数略有增加。下半年,各大队小学普遍开办学前班,招收6岁左右的幼儿。1987年后,各县幼儿教育由教育部门牵头负责。1990年始,各县教育局配备幼儿教育专职干部后,做好对幼儿园的成本核算工作,确定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规定在正常服务时间内开展的教育活动不得另行收费。

20世纪90年代后,全部统一使用经教育部门审定发行的教材。内容包括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1992 年,各县有幼儿园共32所,1285班,在园幼儿48978人,园长38人,教职工668人,保健员27人。1995年起,云浮市各级幼儿园大兴体育活动的场地改建、扩建、新建工作,给幼儿提供活动场地,市城区出现较高档的5个儿童游泳池,推动了幼儿体育活动的开展。农村也新办一些颇具规模的幼儿园。 2000年,云浮全市有幼儿园122所,1530班,在园幼儿(含学前班)58731人,3~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52.7%。教职工1189人。

小学教育

普通小学

清光绪年间,各县按照清政府要求筹办学堂。民国期间各县小学基本普及。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着重整顿和改造学校,1949年10月,由县军管会全面接管小学。1950年,各县执行省文教厅颁发的有关《公私立中、小学暂行管理办法(草案)》,加强对当地小学的管理,做好教师团结、教育、改造工作。1952年,各县小学恢复和发展,在校学生和教师分别比1949年增长97%和20.8%。1953年,开展“整顿改进小学”工作。各县小学先后由私办(包括教会、华侨办)一律转为公办。合校并班,调整布局,办学经费由国家财政核拨。校长由县政府任免,教师调配归县教育部门。1957年,各县以农业生产合作社办民办小学。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公办、民办”并举。1964年,各县执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办起耕读小学。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小学经常停课“闹革命”,很多教师被揪斗,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仪器、图书、台凳、校舍损失惨重。1972年,各县开始重视儿童入学、抓教学质量。但刚恢复的教学秩序,又被“四人帮”(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一手制造的“反击修正主义回潮”冲乱。小学教育质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严重下降。

1980年,各县按有关文件精神,调整布局,压缩小学附设初中班。抓好民办教师转公办的工作。1984年,各县普及初等教育。小学入学率96.2%,巩固率97.7%,毕业率96.7%,普及率96.8%。1985年,各县根据有关文件,改革办学体制,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实行多渠道集资,改善办学条件。1986年,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省颁布《广东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后,各县开始向实现“普九”目标进军。1986~1987年,各县实现“一无两有”(无危房,有课室,有课桌、凳)。改革小学内部管理,实行校长、教师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1995年,全市有小学917所,8615班,30.17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78%,巩固率99.77%,毕业率99.5%,教工人数1.39万人,专任教师1.27万人。

2000年,全市有小学941所,9218班,在校学生31.9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60%,上学年在校学生巩固率99.63%,毕业率99.02%。教职工1.3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5万人。[4]

成人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各县办有成人小学和扫盲班,对校外青壮年进行初等教育和对文盲进行扫盲教育。1949年底至1953 年,各县农村掀起办冬学热潮,开展扫除文盲(简称“扫盲”)识字运动,开办冬学、夜校、民校和职工学校。1950年,西江专署发出《关于迅速举办工农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的指示》,新兴县开办职工业余文化补习学校1所。1955年11月,罗定县办高小班有学员408人,翌年初,罗定县高小班学员1070人。 1954年,各县成立扫盲工作队,分赴各区乡指导工作。1956年,各县成立扫除文盲协会,区、乡成立分会,组织青年扫盲队,培养群众教师。1958年 “大跃进”期间,各县大办业余小学,把刚宣布脱盲的学员转入业余小学学习。1960~1961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农民业余文化教育暂时停顿。60 年代,各县基本完成干部、职工的扫盲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原已办起来的农村业余小学、职工学校大部分停办。1974年起,各县业余小学由各地的政治文化夜校代替,不分文化程度高低,男女老少都参加,学习内容以政治教育为主。1979年,各地开始办业余小学点。1979~1982年,各县先后经省验收被确认为脱盲县,其中新兴县被省评为“扫除文盲先进县”。

1988年,各县基本普及农村校外青年小学教育。当年达小学毕业以上57.07万人,占少青壮年总人数的92%,75个乡镇全部达标。是年,各县还贯彻执行国务院《扫除文盲工作条例》,开展扫盲工作,主要在未达标的村(管理区)开展扫盲工作。

20世纪90年代,各地继续举办业余高小班。同时贯彻实施省《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验收办法》,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

2000年云浮市有成人初等学校1所23班,毕业1163人,实际招生和在校生858人。是年全市有扫盲班毕业生125人,全市完成扫盲任务。

特殊教育

1986年8月,省教育厅发出《关于发展我省特殊教育的意见》,1991年,各县执行省教育厅的通知,共开设特教班 3个班,在校生26人。其中郁南县在都城镇小学附设特教班1班15人。1992年,各县(市)特殊教育主要是附设弱智儿童辅读班或在小学随班就读。是年,各县(市)有附设弱智儿童辅读班6班,招生31人,在校学生82人,有专任教师12人;属教育部门办的教师7人,属集体办的5人。特殊教育的入学率已达到90%以上。1994年全市按照上级要求,组织“三残”儿童少年随班就读。1995年全市有特殊教育在校生1728人,“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 67.7%;1999年有特殊教育学校2所,23班,在校生782人,“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85.23%。2000年有特殊教育学校2所,11班,在校生797人,“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86.19%。[4]

中学教育

普通中学

市境普通中学教育始于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罗定创办罗定公立中学堂和阖县中学堂。

民国期间,各县注重发展普通中学教育。到1949年9月,各县共有中学25所(其中完中5所)136班,学生5711人,教工261人。

1949年10月,各县中学由军管会接管。1953~1957年个五年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教育面向工农、扩大招生人数,增加班数,充实班额,适当发展初中,重点发展高中。到1957年各县各有一所完全中学。1963年,执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大力推行“两种教育制度”,普通中学,农业中学都有所发展。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在“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下,各县中学盲目发展。

1978年后,各县中学拨乱反正,贯彻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恢复教学秩序,注重结构调整。1984 年,各县普及小学教育。1986年11月10日中共肇庆地委发出《关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要求继续巩固小学教育成果,采取分期分批的办法,确保在1995年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简称“普九”)。1985~1990年,各县教育局从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诸方面进行调整、更新、改革。1991~1992年,各县教育局制定完善在各个时期的中学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改革实施细则,开展普九集资活动。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和港澳同胞、华侨捐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

1994年地级云浮市设立后,市委、市政府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1995年10月,罗定市的普九工作一次性通过省的评估验收。1995年底,郁南县实现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任务。成为国家教委公布的第二批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文盲县。是年,郁南县在校初中学生21949人,17周岁人口初中教育学业完成率达91.15%。各项指标均超过省规定的标准。是年,云浮市基本实现普九任务。为打好“改薄”攻坚战,全市根据实际,实行两手抓,一手抓“硬件”建设,一手抓“软件”规范,使“改薄”与“建规”同步进行。2000年,全市中学有 113所,2744班(其中初中92所,2420班,高中21所,342班);在校生151019人(其中初中132046人,高中18973人)。初中入学率97.64%,年巩固率98.2%,非正常流动率1.8%,毕业率97.95%。全市中学教职工8806人。重要的普通中学有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云浮中学、罗定中学、罗定市廷锴纪念中学、新兴县中学、郁南县西江中学、云安县云安中学等。

职业中学

民国21年(1932年),郁南、云浮两县联合创立郁云联立喜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24年,郁云联立喜泉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改为省立喜泉农业职业学校。1947年罗定县创办县立农业职业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底,西江专署接收罗定县立农职学校和省立喜泉农职学校,共有学生16班274人,教职工 28人。1950年上半年,罗定县立农职学校停办,学生并入罗定师范。1952年喜泉高级农业技术学校迁至鼎湖。1957年秋,郁南县农业技术学校创办(1961年并入高要农校);1958年“大跃进”,农职中发展。1959~1962年,经济困难时期,农职中学大收缩。1964年,农职中学恢复。

“文化大革命”初期,农职中学全部停办。1975~1983年,各县先后开设职业中学。1984年以后把一部分普通中学改为农职高中,并在部分普通高中开办职业班,开设电脑、家用电器、财会、农学、蚕桑、畜牧兽医、林果、水产养殖、土木建筑、缝纫等20多个专业。 1985年,新兴县农业技术学校有畜医、种植和养殖3个专业,学生90人,教职工16人。新兴县农机校开办以后,到1985年3月止,办班61期,培训各种农机技术员4153人次。是年秋,成立罗定罗城职业中学并与罗城镇初级中学合并,实行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的建制。开办工商会计、技工班、商技班、英语专业班、机电班和机械班。1986年秋,云浮腰古中学开设1个职业高中班,招收学生88人。1987年,云浮县南乡职业中学发展到6个班,开设服装制作,土木工程,家电维修,中文秘书,作物栽培等专业,在校学生259人。1988年,郁南四一八中学率先与肇庆技工学校联办电工班。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作出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1993年后,郁南四一八中学先后与广州有色金属学校、广东科技学校、广西经贸学校、肇庆财校等联办电工、财会、家电、机电技术、电气自动化、文秘、计算机管理等20多个专业的技术班。1995年6月,罗城镇中学被批准为省级重点职中,更名为罗定职业高级中学。 1996年新兴理工学校升格为正局级建制,同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重点职业高中。2000年12月,新兴理工学校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2000年,云浮市有农(职)业中学6所, 116班,在校生5065人,毕业生1076人,教工461人,其中专任教师264人。另外,还有云浮市技工学校等技校。

免责声明:
此页是<云浮市教育局>的介绍页面,并非官方站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

单位资料